香港文化

香港文化

傳統

编辑

参见:太平清醮和飄色巡遊

蜑家文化

编辑

傳統的香港蜑家人一般自稱「水上人」,反而認為「蜑家人」的稱呼是居住在岸上的人(蜑家人稱他們作「街上人」或「岸居人」)對他們的稱呼。[2]雖然蜑家人是香港最早期的香港人,但過去由於文化水平較低,故留下的文字記錄不多。蜑家人的母語為粤语蜑家話(或稱水上話、水佬話),属于粤语的分支,語音與粵語廣州話非常近似[3],不过有個別字詞讀音不盡相同,如蜑家話的「魚」讀作「椅」、「玩」讀作「反」等,以至包含專有的詞彙,如「落掟」意指「拋錨」、「愛」多了「要」的一重意義等。值得留意的是,香港的英文名稱Hong Kong正是蜑家話的音譯。[4]

其中有趣的是,近代香港大部分老一輩的蜑家人都有兩個名字,他們出生時多由「執媽」(即接生員)取第一個名字,港英政府的登記員知道蜑家人識字不多,加上他們的名字不是帶喜、帶娣、帶金、帶銀、帶彩,就是金火、勝仔、火仔、阿福、阿嬌等,拿身分證的時候有时会勸说他們改為另一個名字。[2]

而在以前各個香港避風塘,港英政府曾發經營牌照予「船上小販」及「小艇小販」,為數不少的蜑家人會售賣簡單小食,其後發展至售賣艇仔粥、豉椒炒蜆、避風塘炒蟹、炒螺等美食,更會售賣汽水、雪糕、水果、香煙等,甚至有唱曲表演,展現豐富多元的蜑家文化,其中油麻地避風塘的艇戶在最高峰時,更高達十萬人。但直至1990年代初,由於衞生問題和油麻地的填海工程,不少蜑家人大部分上岸入住公屋(如愛民邨),一度興盛的避風塘文化隨之沒落,避風塘美食亦轉為岸上餐廳。[5]

由於蜑家人的文化主要依存於漁業活動,但随着生活不断改善,现时香港漁業活動已经慢慢式微,因此蜑家文化正在逐漸消失,他們的後代大多未有充足的條件承傳甚至認識這種文化,僅能通過為數不多的歷史資料得知這種文化的存在。[3]

娛樂消遣

编辑

麻雀

编辑

賽馬

编辑

遊樂場與主題樂園

编辑

宗教

编辑

主条目:香港宗教

这个部分摘自:香港宗教與風俗[编辑]

本條目為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2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與風俗 哲學

語文 用語 文學

殯儀 節日與公眾假期

購物 飲食 燒烤文化

傳媒 電視 電影

藝術 漫畫 動畫

音樂 流行音樂

教育 補習文化

體育 賽馬

網絡文化 電子競技

建築 法定古蹟

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次文化

港式幽默

無厘頭文化

MK文化

MK Pop

鐵路迷文化

巴士迷文化

小販文化

街車文化

街機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地理 - 歷史 - 政治 教育 - 治安 - 經濟香港主題首頁

查论编

香港宗教與風俗相當多元化。根據《香港基本法》第32和141條,以及香港法例383章《香港人權法案條例》,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並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諧並存,其中有基督教、佛教、天主教、道教、伊斯兰教、孔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和巴哈伊教等,然而,大部分的香港人(約5到6成)均沒有宗教信仰。[6][7][8][9]許多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外,也興辦學校、提供衞生福利設施等。[10]

語文

编辑

主条目:粵語、香港語文、香港粵語、香港本土語言、圍頭話、香港客家話、水上話、福佬話和香港用語

由於香港大部分人口都是華人,故此香港以中文作為官方語文。粵語是香港绝大部分人的通用語言[11][12]。从古代到清朝,粤语一直是岭南地区的官式语言[13][14]。香港開埠後,由於粤语由古代到清朝,在广东地区都是官式语言,所以在香港这个广东人占多数的社会中,自然成为日常生活以及商業領域和公共領域的通用语言。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国共内战之后,各地难民涌入香港,但根据当年的人口普查,仍然是粤语人口占大多数。當時香港使用粵語廣州話,而省城廣州也是廣州話社會,广东主要都是使用粤语。粵語自然在香港成為通用語言以及官方語言。

1927年,時任港督金文泰,召集本港紳商,磋商在香港大學增設中文學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於1927年成立,當時得到華人富商鄧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學院,馮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圖書館,並邀得賴際熙、區大典等晚清翰林院學者執教。戰後經香港教育界及大專學生從1970年起的一番爭取過後,政府在1974年修改法例使中文成為法定語文。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基本法》第9條規定中文和英文為官方語文,政府亦開始推行「兩文三語」政策,推廣以中文和英文書寫,以及能說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並在學校推行兩文三語教學。近年,年青一代創立一套香港潮流用語,如:「潛水」、「屈機」、「升呢」等,成為年轻一代的潮流文化。除此之外,香港其他少數族裔都會使用其故鄉的語言與同一個族群的人交流或者以英語作為交際語。

飲食

编辑

主条目:香港飲食文化、香港燒烤文化、絲襪奶茶、大牌檔、茶餐廳、粤菜、客家菜、香港茶文化和蛋撻

香港典型的大牌檔—中環蘭芳園

香港是東方和西方飲食文化交匯的地方,因此飲食文化亦揉合了中菜(主要為粵菜及客家菜)和西餐,加上多國菜式均可在香港找到,因此被譽為「美食天堂」。作為一個國際都會,世界各地的美食於香港均十分常見。

香港人的飲食文化,當中以茶餐廳和大牌檔為地道飲食文化的代表。大牌檔,是常在街邊提供食物露天熟食的檔口。他們的格局除了流動(或固定)的製造食物的營業攤檔外,還有數圍椅桌在旁,供食客即時食用,然而由於政府不再發出新的大牌檔牌照及牌照不得世襲的規定[15],使大牌檔面臨被淘汰的命運。茶餐廳由從前的冰室演變而成,提供食物種類廣泛,包括揉合了香港特色的西式餐飲及中式小炒,晚市更會提供晚飯小菜[16],又因為提供的食物價格便宜而成為香港普遍市民的飲食場所。

香港有很多特色食品和飲品,香港地道的蛋撻以撻皮分類,主要分為牛油蛋撻和酥皮蛋撻兩種,常見於茶餐廳、酒樓及餅店,另外連鎖快餐店肯德基則會出售葡式蛋撻。絲襪奶茶是一種用多種茶葉沖泡,以棉線網過濾,再加入淡奶而製成的奶茶,茶餐廳都必定會供應這種食品,同時是香港人日常下午茶和早餐常見的飲品。此外,香港也有很多街頭小吃,其中有魚蛋、雞蛋仔、腸粉、碗仔翅、糖蔥餅、缽仔糕、馬仔等,而車仔麵、老婆餅和老公餅更是香港獨有的。

涼茶文化

编辑

主条目:涼茶

老火湯

编辑

主条目:老火湯

養生及醫療保健

编辑

運動及武術

编辑

参见:葉問和李小龍

太極

编辑

主条目:太極拳

詠春

编辑

主条目:詠春

中醫

编辑

参见:中醫和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

跌打

编辑

主条目:跌打

老中醫與新派中醫診所

编辑

交通

编辑

主条目:香港巴士、香港小型巴士、港鐵和香港電車

兩架停泊在跑馬地電車總站的電車

港鐵是香港主要的運輸工具之一,因此其文化與香港社會息息相關。由於兩鐵合併前的地鐵和九鐵都已經有一定的歷史,因此香港市民會以兩鐵合併前鐵路系統、路綫及車站的舊稱來稱呼它們,例如以「九廣鐵路」稱呼從前由九鐵營運的港鐵路線、以「(電氣化)火車」或「東鐵」稱呼現在的東鐵綫,和以「旺角火車站」稱呼現在的旺角東站。此外港鐵提供優惠吸引乘客乘坐由港鐵營運的路線,及繼承了由前地鐵公司成立的「地鐵友禮會 MTR Club」(兩鐵合併成港鐵後中文名稱改為「港鐵友禮會」,英文名稱維持不變)。港鐵系統的車站設有商店讓乘客可在車站購買食物、報紙及進行輔幣找換,這些商店又成為不少乘客相約別人的地點,使車站商店成為港鐵站其中一個特色。另外一些鐵路迷會收藏港鐵車票和港鐵車站指南,而網民則會將港鐵的一些廣告海報加以改編和模仿。

港鐵站內的報刊派發處及客務中心,分別派送不同的免費報刊。早期有Recruit和JobMarket求職廣場招聘雜誌,到2000年代中免費報紙興起,都市日報、都市盛世、頭條日報和am730在站內派發。不過近年智能手機和網上媒體發展成熟,已不再派送免費報刊。

建築及保育

编辑

参见:香港歷史建築、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香港古蹟和集體回憶

保留中環天星碼頭市民集會的情形。事件令香港社會意識到保育的重要性及對集體回憶的關注。

香港現存有不少具有歷史价值的建築,它們多數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包括歷史悠久的寺廟、教堂、祠堂、唐樓、圍村村屋和一些政府建築。這些建築反映了早年香港居民的生活及信仰等習俗,又因為香港從前是英國殖民地,故此部分歷史建築有西式建築風格,部分建筑在風格上则是中西合璧,成為香港獨有的特色建築。

香港政府對香港的歷史建築設有一套評級標準,去方便當局對最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及文物進行保護。歷史建築及文物通常先由法定机构古物諮詢委員會進行研究,再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為香港歷史建築評級及決定將哪些建築列入香港法定古蹟。直至目前為止香港共有98項法定古蹟[17],它們都受到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的保護[18]。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評級標準,香港歷史建築分為三個級別:

一級歷史建築,二級歷史建築,三級歷史建築。

相关文章

u盘可以保存多久

u盘可以保存多久

2025-08-04 阅读 5935
沐妍这个名字怎么样

沐妍这个名字怎么样

2025-08-08 阅读 2605
不想被看到手机应用,vivo手机怎么隐藏应用?